但文学最核心的力量不能被忽略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 但也有不少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准备相应的工作九眼桥事件... 2、然后将我放在武魂殿上事件记录... 他命令立刻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等人事件记录... 外科风&...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 你的位置:真实灵异事件图片 > 林家宅37号神秘事件 > 以上是初级阶段的学习内容事件记录

以上是初级阶段的学习内容事件记录

发布日期:2024-06-21 04:54    点击次数:81

  

 事件记录   汪山土库程氏家族教子之法

    汪山土库地处江西省新建县大塘坪乡汪山岗,是清道光初年兴建起来的官僚豪门府第。土库以江南园林建筑、赣派建筑与清朝宫庭建筑相结合,建筑规模浩大、气势伟绝,在江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有“民间故宫”之美誉。汪山土库不仅建筑工艺独具特色,而且程氏家族人才辈出。自清代嘉庆年间出了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兄弟“一门三进士”,至民国,一大批学子留学海外,成为博士生、研究生,现今其后裔散居在北京、上海、成都、哈尔滨、南京、苏州、杭州以及台湾等先进地区,还有的远至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二十多个发达国家,皆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和骄人的业绩。究其原因,与其家族对子女的教育密切相关。

    程氏家族的教子之法即使放在当代,也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为此,我们特邀汪山土库研究人员潘后军先生,请他谈谈程氏家族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哪些值得现代家庭参考和借鉴的地方。

    Q:汪山土库程氏家族教子规矩有法度,程矞采之父程楷因教子有方,甚至得到道光皇帝的奖励。那么汪山土库程氏族人在规范子女行为方面到底有哪些规矩呢?

    专家:汪山土库程氏族人推崇程朱理学,不断强化礼教。程氏家族祖堂有四块二米见方的大匾额,分别写上朱熹手书拓本“忠、孝、廉、洁”四个大字,教育子女对皇上、对国家要忠,对长辈、父母要孝,当了官要清政廉洁,做普通人也要有气节。在望庐楼的家塾墙壁上也有“礼、仪、廉、耻”四个大字。他们经常教育后辈敬老爱幼、文明礼貌。晚辈见到长辈,该下跪的要跪,该拜的要拜,该作揖的要作揖,该何称呼就何称呼;长辈说话,晚辈不能插嘴;不能说脏话、粗话;吃饭时要先给长辈盛饭;进入女眷住房,先要在门外呼唤,房里人同意入内才可以进去,等等。此外,长辈对晚辈经常进行一些伦理道德、为人处世以及做学问方面的教育。

    如笏堂公程达先就说:“一曰要吃亏;二曰学吃亏;三曰吃得亏;四曰还不算吃亏”。并且教训子孙:“惜福者添福;享福者减福”。

สล็อตเว็บตรง

    又说:“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使势、享福、欺人,本损德事,况乎尽乎?”此真富贵家药石之言。

    又说:“求己”二字一生受用,道德、学问、功名皆从此出。外精明而内深厚方为善行事者。

    程楙采从翰林院外调甘肃凉州任知府时,笏堂公程达先对儿子楙采嘱咐说:“清、慎、勤三字为居官之要,然清而不刻,慎而能断,勤而有恒,方好受命。”

    笏堂公妻勒太夫人也说;“有仇不报真君子,有恩不报枉为人”。

    憩棠公程楙采教育子女说:“人非才不能干事,然干使持才傲物亦招祸之尤也”,“读书贵能经世,为学先戒自欺”。“富贵无常。今日我贵骄人,异日人贵亦骄我。势位之危,危于朝露,可慎哉?”

    弼卿公训侄辈说:“心静为人德之门,几见轻扬浮躁人能深潜入理也?”

    程氏家族还专门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家法。

    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

    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

    不事人非,教子宜家;居乡为善,和邻睦族。

    恬淡俭约,度入量出;声华奢欲,非礼莫近。

    廉慎以持,敬业唯勤;修齐治平,兴邦利民。

    杵逆犯上、肇生是非者—杖责并游行示众。

    有辱斯文及礼义者—警训改过、责令自新或处以鞭责。

    偷盗、奸淫、劫、杀、抢掠者—一经发现沉河处死。

    程茂堭,号仲坡,汪山土库六房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日寇占领时,他一度任维持会秘书。抗战后,省田粮处长程懋型返乡,家家请吃。一天仲坡也请他吃饭,懋型说:不吃小汉奸家的饭。仲坡听了十分难堪。还有一天,仲坡和学恂等人在族中宴饮,仲坡在席上发牢骚骂娘,学恂等认为他有违礼义,当即请出祖宗影像(即挂出祖宗画像)和家法,进行鞭打处罚。仲坡的老婆要求代夫挨打,学恂等不准。这位当时已年过五十岁,饱读诗书的仲坡,被执法的族人打了三鞭。

    程楙采之子迪莱娶贵州布政使李象鹍(湖南长沙人)之女为妻,李氏待字闺中就是典型的孝女。十五岁时,生母刘氏病甚,昕夕侍汤药,适得一方,家人以其无奇也,将弗进,女坚请进焉,病果有间,众人皆异之,母殁后,有老媪言,女和药时,曾入室剪取臂肉,用力过猛,肉跃起著壁间,高弗能攫,因再剪和药以进,众视壁间,肉果黏而枯矣。十八岁嫁来程家,生有一子,四年后去世。

    汪山土库及大塘程氏宗法制度十分森严。他们对族人非礼和违法行为有处罚权。一是鞭打,二是游街,三是抄家,四是处死。文宝公首事会议,对犯罪极为严重的族人可以决定并执行死刑。如解放前夕西头村时修、时说两兄弟打架,一人被另一人打死,族中将凶手绑在一块大石头上,沉入泥岺河,全族震慑。这些做法今天看来过于严苛且不合法度,但在法律不健全的旧社会,这样做能够树正气、压邪气,起到“刹一儆百”的作用。

    Q:汪山土库程氏家族起初也是农夫之家,并非官宦贵胄,而程家却出了“一门三督抚”的程氏三兄弟,程氏家族在子女教育方面到底有何良方?

    专家:确实,汪山土库程氏家族起初是农夫之家,程良樱是种田养鸭的,乾隆年间他让自己的儿子程启垣开始读书 ,没有考取功名,两个孙子程楷、程达先也读了几年书,也没有考取功名。但他们没有气馁,觉得应当请最好的塾师教学。于是,他们请到大塘最有名望的程聘野先生来教馆。

    程聘野,谱名逢莘,号学圃,程氏恭房人,住大塘街,一生以教书为业。他为人正直,博学多才,文品俱佳。有一年春,厚石裘村请聘野先生教馆。聘野用水车摇手驮着行李步行前往。当时,裘村是一个人文鼎盛、远近闻名的大村庄,已备酒席迎接聘野先生。当地绅士见先生一身农夫装束,步行而来,很是瞧不起。入席时仅随意招呼一声先生上座,聘野毫不客气座在首席,乡绅们更是不服气。其中一人提议,开席前请先生为学馆写对联,聘野亦不推辞。他当即依村前景观,写就“笔插安峰写尽乾坤锦绣,墨磨厚石读通今古文章”。随后扬长而去。当地人这才知道聘野先生才学非凡,于是再三请他去教馆,他也不去了。

    当年,大塘有座规模宏大的朝阳庵落成,虽然当地文人众多,但还是请聘野先生为佛殿写楹联。他挥笔写就“无影树边叙话,没囊袋里安生”这副对联,文与书法俱佳,所反映的社会观亦属可贵。聘野先生诗文远近闻名,省城附近的港口曹村曹秀先是清兵部尚书,大书法家,他家兴建花园,专请聘野先生题诗并刻在园中。

    这一切,程矞采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经常送粮食给这位怀才不遇的聘野先生,帮助他渡过难关。待矞采到了入学年龄,便正式请聘野先生教子。聘野先生于乾隆己酉(1789)年春收下程矞采作为他在汪山村的第一个学生。学馆设在大塘程氏祠堂。启垣和两个儿子也跟着上“短学”,利用农闲时间读一至二个月;矞采则上“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三年后,老二程焕采也入了私塾,老三程楙采有时也跟老大、老二去学馆玩,五岁时也入馆读书。聘野先生注重养成他们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要他们学必要的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以及各种称谓等,同时识字、背书。教材是通行的“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初步完成识字教育后,即开始读书。所谓“读”,是读出声音来,强调熟读背诵。读的范围,首先是“三、百、千”,还有《名贤集)、《神童诗》、《五言杂字》、《七言杂字》,再就是“四书”、“五经”。四书先读《大学》、《中庸》,后读《论语》,最后读《孟子》。

    聘野先生对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三兄弟格外精心、严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楙采读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时,焕采读《论语》,矞采就读《孟子》或《左传》。先生正襟危坐,三兄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他们复述。然后各自回座位朗读。老三有些调皮,聘野先生经常打掌心教训他。当时的书没有标点,先生教读时,用朱红毛笔点一短句,领读一遍,他们跟着读一遍,到一完整句时,画一圈。这就是所谓句、逗之学。老师点句领读、学生跟读之后,然后学生自读,一遍又一遍,大约读一二个小时,然后到教师面前放下书,背转身来背诵。初读二三十个短句,学生很快读熟,能背诵。下次教读新书,多读二三十句,如仍旧能很快读熟,背诵,便再加一些。老三聪明记忆力特好,每天读百句以上,也能背诵如流。

    以上是初级阶段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就要开讲,讲《四书》的朱熹注解,读八股文选,再学写八股文。聘野先生因病过早逝世,他们兄弟痛失良师。

    程矞采父亲和叔父不惜代价,又让矞采三兄弟到金桥牛头山半云庵拜熊豹文先生为师。

    熊先生是金桥茹房村人,虽是文举人,武功却也很高强。他们兄弟来拜师时,矞采、焕采已学完《四书》、《五经》,能背朱熹的注解。熊先生还是让他们经常温习,同时研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昭明文选》、《全唐诗》、《全宋词》等,还有《小题正鹄》、《临文便览》等八股文和应试的必备书籍。而且每天“闻鸡起舞”,练习武功。老三楙采再读《诗经》、《左传》、《书经》、《礼记》、《易经》等,自然也都要读熟能背。尤其是《四书》,要连本文带朱注,烂熟于胸中。

    学写八股文的过程,先是学习八股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完篇”,再讲究法度、思路,有没有见解、精彩不精彩等,追求深度写出水平。熊先生首先是在读熟《四书》、《五经》,明辨四声学会对对子的基础上,教会作八股文的形式。矞采、焕采在熊先生这里学了七、八年后,到县里考童生、参加府里的考试。嘉庆庚申(1800)恩科乡试,矞采中第49名举人,嘉庆辛未(1811)会试中第27名进士。接着,嘉庆癸酉(1813)老三楙采登拔萃科,中乡试第13名举人,次年甲戌科(1814)中第140名进士,殿试二甲。嘉庆丙子(1816)老二焕采中第49名举人,嘉庆庚辰(1820)会试中第53名进士,殿试二甲。至光绪壬寅年(1902),程家考取举人以上功名的有11人。

    三兄弟做官以后,不仅建了大豪宅,而且支持父辈已经开始的义举,继续购买田地,置义田、建义仓、办义学。

    义田的租谷收归程文宝公管理的义仓,一部分发给族中鳏寡孤独者,每人每月一斗谷;一部分用于办义学,即私塾。族中规定程氏后人都要进私塾就读,只要愿读,可一直读到考取功名。大塘地区他村他姓孩子有培养前途者和土库内“下人”孩子,也可入学,不收费,但“下人”孩子只能读四、五年,便就地“就业”,或作少爷、小姐的书童、佣人,或在屋内从事其它工种劳作。

    程氏义学最初设在大塘程氏祠堂,汪山土库建成后,设在稻花香馆,时间约为咸丰辛亥(1851)年,后来又在土库内增设“望庐楼”,专供少爷、小姐读书。稻花香馆,东边有住房、餐厅、伙房。西边是授课场所,内有六间教室,厅堂挂有孔子画像,下面的大厅两旁是《论语》和理学名言及 “学规”。俨然一所全封闭的私立“贵族”学校。

    程氏子孙中,程鼎芬、程志和、程志清等进士、举人,几十名四、五品官员,都是从稻花香馆培养出来的。从《程氏家谱》的“汪山土库功名仕宦录”得知:继矞采、焕采、楙采之后,道光、咸丰年间有亮采、福培、迪芬、福增、迪莘、迪兰、志清7人;同治年间有秉钧、炳堃、迪芳、迪华、迪英、迪萱、方德、迪蕃、志铬、志和10人;光绪年间有道存、方第、谊存、绍祖、志曾、志勋、绍光、毕、绍颐、汝恒、汝观、建铖、绍徽、乾、建钊、汝彛、绍宗、枟、震廷、时燡、时焴、学恂、学愷23人,显示出向上发展的兴旺气势。正所谓“学子读书应上庙堂酬壮志,男儿济世何堪泉石寄闲身”。

    民国时期的世济、学怿、天放、时煃、翠英、懋筠、应镠等一批官员和社会名流,也都是从稻花香馆和望庐楼私塾走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汪山土库没有绣楼,在“男尊女卑”的清代封建社会环境下,程家的女孩都不做女红,而是读书。程矞采之女程福兰、程学恂之女程琇,其学问都不比男子逊色。程琇留学法国,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正大学教授,民国时期为中央立法委员。

    Q:我们都说环境是最能影响一个人的,汪山土库中的学习环境如何?学习氛围怎样?

    专家:汪山土库豪宅中有丰富的藏书、励志对联和大量有寓意的木雕、石雕、砖雕,为鼓励子女上进,创造了良好氛围,也为陶冶子女情操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程氏家族自启垣公(1722——1792)开始就十分注重藏书,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有几十万册,有经史子集,《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以及古今中外名著,各种词典字典等工具书,正是“厅内系图藏世界,壁间家史壮乾坤”,保证子孙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令人痛心的是,在日本侵华期间,汪山土库遭日本兵驻扎多年,程家的这笔文化珍宝被虏掠一空,足足装了三大船运往日本。

    程氏汪山土库内遍挂励志对联,有赏心悦目之趣,发人深省之效。如:

    “立地顶天肩道义,为官作宦度汪洋。”

    “仰体天心封大吏;俯思地步让斯民。”

    “游宦一身存正气,归家两袖带清风。”

    “长播两袖清风,浩浩矣也馨朗月;永悬一轮明镜,堂堂乎而肃高秋。”

    “德业有基,根深万丈;王侯无种,泽厚千秋。”

    “恪守天良,莱公竹翠;懔遵道德,召伯棠青。”

    “爱惜精神,留得此身掂社禝;轸思俸禄,倾将吾血报人民。”

    “万卷诗书,教子弟文章报国;一言忠厚,建功名道德传家。”

    “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汪山土库建筑中的“三雕艺术”,有极为深刻的寓意,体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祖堂一进的“仪门”,亦称“屏风”, 仪门上部有一门罩,采用单面透雕手法雕刻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图。意为不畏寒苦,坚忍不拔的品质。祖堂二进隔墙的门洞上方是个“品”字型石挑组成的官帽图案,两旁各有一龙头鱼尾的砖雕叫“鱼龙吻脊”,寓意为“鲤鱼跳龙门”;稻花香馆窗户上的木雕,有梅兰竹菊,寓意历经寒苦,才能练就高尚品质。大房后面隔墙的门洞上方的门匾四周有琴棋书画的石雕,两旁各有四个人,叫文官上朝图,前面的人手中各拿一条幅,上面写着“当朝一品,指日高升”;退思堂前门上方的门匾上的八骏图,也是给后人以警示。还有众多仙鹤和象头的图案,鹤是鄱阳湖的侯鸟,也是长寿的象征,在汪山土库这里却是“一品文官”的象征,清代一品文官补服上的图形就是仙鹤;象谐音为相,有当宰相之意。“七幢进”也只有一品官才能居住。程氏家族虽然只做了六进半,如果把第六进的隔巷接起来,就是完整的七进了。这些都是表示主人要不断进取,要步步高升。

    有了严格的家教、家规、家法,让子孙们“静思明事理,诚朴贯人生”。又有哪么多的书籍和楹联,“藏书教子孙,立德齐今古”,还有那么多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雕刻图案,程氏子女耳濡目染,自然滋生勤奋求上进的毅力,为家族的长盛不衰继往开来。

    Q:除了严谨的规矩,优秀的老师和良好的学习氛围,程氏家族在教育子女方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呢?

    专家:程氏族人非常注重树榜样,激励后辈奋进。汪山村始祖程玉琭以身示范,乐善好施,给家族子孙树立了好榜样。曾经有一天,他看见附近一户穷人一整天未烧火做饭,他琢磨这户人家已断了粮,便假意到他家灶前去点火,在灶口偷偷放了些粮食、鸭蛋,使其渡过饥荒。平时,有逃荒讨饭者,遇天灾人祸者,他都要尽其所能进行施舍和救济,当地穷人无不称颂,尊称他为“鸭太公”。

    汪山土库程氏族人,永远铭记鸭太公的功德和厚道为人、乐善好施、勤俭持家的祖训,每年腊月二十七日凌晨过年祭祖,都要在祖堂神龛上供出鸭篮、赶鸭鞭子进行祭拜,并且从正月初一至初七都要给穷人和乞丐施粥。家族兴旺发达后,经常捐款兴修水利,修建圩堤,保护当地农田,为桑梓造福。

    程氏子女凡考取功名(举人、进士)都要在祖堂挂块匾,在门前旗杆场上树杆旗,旗杆上还立有金鸡,寓于“金鸡报晓,功成名就”之意,这对考取者本人是表彰奖励,对整个家族子女也是一种激励。树立勤奋好学的榜样,培养爱国为民的志向。

    老大程矞采、老二程焕采一贯读书用心,唯有老三从小非常顽皮,常常做恶作剧。相传,程氏三兄弟来到牛头山读书的第一天,程老三就唆教两位兄长一道各执工具,准备殴打先生,给先生来一个下马威。那知,先生虽是文举人,武功也很高强,三人一齐拥上,却被先生迅速制服,并狠狠教训了一顿。打这之后,本就老实的老大、老二就更老老实实读书了,老三却仍然时有非常人所为。有一天,老三在山下偷了一只肥鹅,鹅的主人很快寻到书院,老三便用先生的长袍把鹅罩住,寻鹅人到处寻找,就是没有注意先生长袍下会藏着鹅,这样巧妙地躲过了搜寻,美美的吃了鹅肉。还有一次,老三在山下偷了一只小黄牛,宰杀后,他把牛皮用墨汁染黑,傍晚,村民寻牛,见这里有杀牛的痕迹,认定老三杀了他的牛。老三说,你丢掉的是什么牛?村民说是黄牛。老三说,我杀的是黑牛,不信你看牛皮。村民一看,真的是黑牛皮,无话可说,只好下山了。

    老三的父亲对老三在牛头山的行为非常恼火。这年花朝节(二月十二日),派长工送去了一车竹鞭子,并带了一床被子去学堂,请先生严加管教。他母亲心想,这次老三会重重受罚。于是心痛儿子,选了一刀最好的腊肉,用油纸包好,悄悄地裹在被子里。但说来也怪,这时的老三已一改前非,开始发奋读书了。他食不甘味,寝不解带,日夜攻读,送去的竹鞭自然也派不上用场。快到端午节,母亲派人把被子驮回家洗换,谁知打开被子,看见里面烂掉了好一大块,那刀腊肉原封未动,但已变色发臭。这一年秋天,老三上京科考,果然喜登金榜。

    道光十六年(1836年),程楙采提升为安徽布政史。刚上任,时值长江涨大水,地处安徽、江西、湖北三界交界的宿松县内康公堤十分危险。这座圩堤保障三省部分群众生命财产,程楙采日夜在圩堤上指挥抢险救灾。他身为行政长官,积极从各方面筹集资金,发动群众,加高加固圩堤,而没有向当地官府及群众摊派,最终保住了圩堤,当地群众非常感激。

    道光十九年(1839年),程楙采提升为安徽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察,兼提督衔,并理安徽学政。这时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他向朝廷上奏《防夷务练水勇疏》,指出:“海疆要著,莫亟为募练水勇,酌减客兵。”他认为客兵调至海防有三不便:一是客兵在路上奔走,筋疲力尽;二是不服水土;三是后勤工作供给不上。而从当地招募水兵有五条好处:一是当地人员生活在海边,习惯海边风浪;二是当地人熟悉海岛路径,容易侦察敌情;三是自卫家乡,积极性高;四是招募当地人,战时入伍,平时可以返家;五是节省物力,用支付客家兵的经费训练兵团是绰绰有余。当时安徽的兵勇多调浙江,程楙采下令在当地招募民兵进行训练,防止英军入侵。后来,江宁告急,楙采立即赶赴芜湖,勘察地形,招兵防堵,并选择险要地形埋伏兵勇,抗击入侵之敌。他又上奏了关于抗击英军四件事:一是占领有利地形;二是设立遮拦,以提高士气;三是用小股兵力骚扰或奇袭敌人;四是准备船只,待有利时机围困和火攻敌舰。这四件事都很中肯很必要。程楙采日夜筹划为士兵立屏障,特别制作了一种护身器械,大大提高了士兵战斗力。由于在抵抗英军侵略战争中立了功,程楙采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调补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由于操劳过度,楙采未到浙江赴任,病死在安徽巡抚衙内,终年55岁。

    程矞采曾孙程天放从小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启蒙阶段就已熟记了许多古诗、词、赋,进学以后不仅课文倒背如流,有时还会提出一些问题,令先生措手不及。他超群的记忆力和勤学好问钻研精神,使他在知识的海洋中乐学不倦。据说程天放在南昌心远中学读书时,星期天常去书店,总是空手而归。同学问为什么不买书,他说书店新书我都看过,不必再买。同学不信,考问某书的内容。他从头到尾讲出该书内容,并能背诵精彩段落和诗句。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期间,适逢“五四”运动,程天放成为学生领袖,常在报刊发表文章,深蒙国父孙中山先生器重,后留学美国、加拿大,成为国民党高官。

    “一窗灯火青云路,万卷诗书赤子心。”

    程氏家族经常给子女讲述程楙采、程天放读书的故事,用这些好的学习榜样,激励后辈潜心攻读。 程氏子女勤奋读书的传统,使他们在良好的教育中,具有深厚的儒学文化素养,从小接受伦理道德熏陶,树立修身、齐家而至治国、平天下的自觉性,故而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在各自的事业上做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王雨娜积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事件记录

下一篇:外科风云电视剧全集免费播&#25

Powered by 真实灵异事件图片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 2013-2025 สล็อต 版权所有